恶人先告状:印度指责中国阻碍企业进入,问题究竟出在哪里?
印度最近指责中国政府通过技术壁垒阻碍中资企业进入印度市场,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。印度政府声称,中国的这些举措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。然而,这种指责真的有依据吗?要回答这个问题,我们不妨看看印度自身的商业环境和政府做法。
一、印度为何指责中国政府,真相究竟如何?
近期,印度媒体将矛头指向中国政府,声称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对印度设置了技术壁垒,阻碍了中资车企进入印度市场。事实上,这一指责显得有些站不住脚,更多的背景可能隐藏在印度政府的政策失误中。我们知道,近年来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了惊人的成就。比亚迪、吉利等国产车企,已经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。2023年,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达到了887万辆,成功超越了欧美等地区。今年上半年,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中有超过64%来自中国制造,足见中国在该领域的领导地位。
尤其是在新能源车企中,比亚迪凭借卓越的技术优势,已连续多次超越特斯拉,稳坐行业龙头。中国在电池续航、充电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突破,使得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越来越成熟。因此,中国车企的崛起并非偶然,而是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以及技术不断的突破。
展开剩余81%然而,印度政府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态度却较为复杂。事实上,比亚迪早在2007年便进驻印度,并且完成了超过2亿美元的投资,设立了自己的工厂。而就在最近,印度最大的巴士制造商Olectra与比亚迪签订了650辆纯电动巴士底盘的订单,按计划,Olectra还会继续向比亚迪订购更多底盘。问题出在,印度所指责的“技术壁垒”,更像是他们试图获取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,而非单纯的贸易障碍。
印度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目前依然处于起步阶段,面临技术短缺、基础设施薄弱等困难。大部分新能源汽车依赖进口,少数国产车也都使用国外零部件进行组装。因此,印度想要快速发展本土产业,最直接的途径便是引进中国的核心技术。然而,正如所有企业一样,核心技术是企业的竞争优势,谁也不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技术优势。即便是比亚迪这样早早进入印度市场的企业,也并未将其三电技术等核心技术输出到印度。
二、印度市场的不稳定与外国企业的撤退
为了理解为什么外国企业纷纷对印度市场感到“谈印色变”,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印度政府近些年对外国企业的处理方式。2021年,全球知名电商平台亚马逊因涉嫌隐瞒信息被印度政府罚款2700万美元;2023年,谷歌因不正当使用安卓系统被罚款2.73亿美元。此外,包括三星、沃尔玛、诺基亚等多个国际巨头也未能逃脱印度政府的监管重压。
而对待中国企业的态度更加严厉。2023年,印度政府因所谓违反外汇管理法冻结了小米公司48.2亿元人民币资产。尽管小米公司不断澄清其商业行为完全合法,但最终依然未能避免被罚款。同年,vivo印度分公司的两名高管因“涉嫌洗钱”被印度当局逮捕。这种随意加诸罪名的行为,无疑会让其他外国企业对印度市场产生严重的顾虑。
事实上,过去五年,已有超过2783家外国企业宣布撤离印度市场,占外资企业的四分之一。这些企业担心一旦遭到印度政府的突袭,自己的投资会付诸东流,甚至对未来的发展造成巨大影响。
三、印度自己的一手破坏,反倒怪罪他国
就在我国商务部为保护中资企业发布“谨慎在国外建厂”的声明后,印度方面却将其指责为“设置商业壁垒”,并称这对国际商业秩序产生了负面影响。然而,回顾印度多年来的做法,我们不难发现,正是印度政府的随意和不透明管理,导致了市场的混乱与不稳定。
长期以来,印度对外国企业的态度不端正、监管体系松散,许多企业因此选择撤离。而且,印度政府一方面大力扶持本国企业,另一方面却通过一系列不当手段打压外资企业,抬高了进入印度市场的门槛。无论是打压中资企业,还是对外国高管采取严苛措施,这一系列行为无疑给印度市场造成了不良的国际形象。
四、结语:印度要改变,才能吸引外资
如果印度希望扭转目前的局面,吸引更多的外资和企业进入其市场,首先要改变的是对外资的态度。印度需要建立更加公平、透明、稳定的商业环境,并真正做到以诚待人,而不是将责任推给他国。否则,印度将继续在国际商业舞台上失去信誉,错失更多的发展机会。
无论是中国企业还是其他国际企业,都希望在全球市场中寻找公平的竞争机会,只有为这些企业提供一个稳定、透明且有利的商业环境,印度才能吸引更多的外资,迎接真正的经济发展机遇。
发布于:天津市涨8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