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的皖北平原,暑气蒸腾。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24级“优师计划”师范生高佳宜,正蹲在地上帮临泉县艾亭镇中心小学三年级学生小王整理汉服裙摆。“老师,唐代真的有这么好看的衣服吗?”孩子眼里闪烁的求知光芒,让她想起三天前刚来时,这个总低着头的留守儿童第一次举手提问的样子。这细微的转变,正是她和队友们坚守“乐教爱生”初心的生动注脚。
7月7日至17日,历史学院2024级19名“优师计划”师范生全员奔赴艾亭镇中心小学,开展为期10天的支教活动。这是该校自2023年起,连续第三年组织历史学“优师计划”学子扎根这片曾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土地。三年接力支教,不仅是用知识与热忱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生动实践,更是未来教师们在乡村基础教育一线淬炼教学真本领、厚植育人情怀、涵养教育家精神的宝贵熔炉。
从“火种”到“火炬”:三届学子的乡村教育承诺
“看到这群孩子,就像看到三年前的自己。”学院2025届校友、艾亭镇中心小学支教项目创始人李浩站在教室后窗,望着里面热火朝天的“文物故事会”,嘴角泛起笑意。
展开剩余80%2022年暑期,还是本科生的他在临泉调研乡村教育时发现,临泉县这个总人口超230万的农业大县,曾长期戴着“国家级贫困县”帽子,受经济基础制约,教育发展长期面临师资紧张、音体美教师缺口大,部分村小仍存在“一师包多科”现象,在艾亭镇中心小学,这种困境尤为显著。“总得有人来做点什么。”这个念头像颗种子,催生出2023年暑期由李浩带领的第一支8人的支教队伍。
三年间,从最初带着简单教具“摸着石头过河”,到如今形成了“基础课程+少先队课程+素质拓展活动+心理护航”的成熟体系,历史学院3届40余名历史学“优师计划”学子用脚步丈量乡村教育痛点,用课堂搭建知识的桥梁。“今年我们实现了2024级历史学‘优师计划’师范生全员参与,就是要让每个同学都亲身体会‘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’的意义。”该团队指导教师郭忠尧说,“这也是学院落实‘优师计划’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——让未来的乡村教师提前在泥土里扎根。”
李浩看着如今的课堂,想起2023年第一次支教结束时,孩子们追着班车跑了好久。“现在不一样了,我们留下的不只是10天的课程,是让他们知道,外面有人记挂着他们,知识能带着他们走得更远。”
李浩这次特意带着认真准备的支教心得回来,里面记录着前两届实践队员总结的“实战经验”:“教授低年级学生历史知识时要多用道具”“留守儿童更需要肢体、眼神鼓励......”他拉着队员们围坐成圈,细细讲述着以往的“支教秘籍”,这些带着温度的细节,不仅让初次支教的队员们心里踏实了不少,更让“传帮带”的教育传统有了具体模样,教育家精神正是在这样的接力中薪火相传。
课堂里的“魔法”:让知识长出乡土的根
队员们提前两周调研学情,把课程织成一张网:基础课打牢根基、素质课开拓视野、少先队课与美育课浸润心灵,每个环节都系着乡土的厚重与温度。
历史课上,高佳宜举着仿制的甲骨文模型:“摸摸这裂纹,像不像咱村老井沿上的纹路?”孩子们的小手争先恐后地伸过来。她和队友带着大家用橡皮泥捏兵马俑、彩纸做唐三彩,平时总走神的留守儿童小张,也能捏出个“将军俑”。将抽象历史与乡土生活联结,高佳宜在实践中摸索着让课堂“活”起来。
音乐课飘着皖北的风,汪梦琳先哼了段从镇上老人口中记下的民歌调儿。孩子们跟着调子唱“麦子黄”“槐花香”,跑调的歌声里裹着对土地的热乎气。融入地方文化,汪梦琳的课堂教学越来越有“接地气”的感染力。
美术课成了“家乡画展”,杨芯蕊铺开画纸:“画出你们眼里的艾亭。”小王画了歪脖老槐树,树下是奶奶的板凳;小张画了镇口的大巴车,车身上写着“去县城”,这些作品,成了最鲜活的乡土教材。通过画笔,杨芯蕊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、表达情感,实现了美育和乡情的融合。
心理课上,田晴的“情绪小怪兽”箱子最受欢迎,孩子们把“想爸妈”“没人玩”的烦恼画成彩球,扔进对应颜色的箱子。“老师,‘难过’被我锁进黑箱子了。”一个女孩小声说。田晴抱抱她:“想说话就来找我。”10天里,这样的悄悄话有30多次,箱子里的“烦恼”渐渐少了,“开心”多了。耐心倾听、真诚回应,田晴在对学生的点滴关爱中读懂了启智润心、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。
双向的成长:在泥土里读懂教育的意义
支教过半时,队员马雪凡在组会上分享:“原以为我们是来给予别人的,没想到收获更多的是自己。”她教的英语课,起初只有几个孩子敢开口,直到有天课间答疑时,平时最腼腆的小李,用蹩脚的英语说:“Teacher,thank you!”那一刻,她突然懂了“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”的含义。
“这不是结束,而是开始。”安徽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李汪根在慰问座谈会上说,“学校正在积极推进基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,已把支教等社会实践纳入‘优师计划’培养模块并不断完善,目的是坚定“优师计划”定向就业师范生的从教信念,完善卓越教师培养体系,打造一支“下得去、留得住、教得好”的高素质未来教师队伍。”
在教育实践活动中,“优师计划”师范生们从基础知识、教学理论、教姿教态等方面锻炼了自我,对于如何将课堂知识转化到实际教学之中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。而对于本次支教实践的队员们来说,这段经历已在心里刻下深深的印记——正如高佳宜在总结会上说的:“我的定向就业地点在大别山区的农村学校,支教的经历坚定了我从事乡村教育事业的志向,将来站在乡村讲台时,我会记得同学们眼里的光,我会用自己的教育本领去帮助他们实现梦想。”
通过支教实践活动,队员们切身感受到了乡村振兴和落后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,体会到了作为“优师计划”师范生应有的责任与担当。他们纷纷表示,在将来的学习实践中会以更高水平要求自己,锻炼出过硬的师范本领,朝着一流教师的目标不断迈进,为祖国的基础教育事业贡献力量。
通讯员:郭忠尧
发布于:安徽省涨8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